陜西土炒棋子豆:黃土孕育的非遺美味與鄉愁傳承
每年農歷二月二,渭南市蒲城縣統一村的柴奶奶便開始忙碌于炒制棋子豆。這一用黃土炒制的傳統零食,口感酥脆、面香獨特,成為眾多人心中難以忘懷的美味。
柴奶奶是統一村制作棋子豆的老手藝人,她大半輩子都在與這小小的棋子豆打交道。回溯到物質匱乏的20世紀70年代,每當夕陽西下,孩子們歸家之時,柴奶奶便會在土堆上挖出土坑,架起鐵鍋,點燃柴火,依次完成壓面、揉面、切塊、炒制棋子豆等一系列工序。歲月更迭,小小的棋子豆不僅陪伴著孩子們成長,還通過售賣換取錢財,幫助家庭度過艱難歲月,更在無數孩子心中留下了溫暖的記憶。
棋韻團隊聽聞這一傳統非遺美食后,興致盎然,隨即踏上前往蒲城縣的探尋之旅。2025年二月二,團隊成員抵達柴奶奶家中,近距離了解棋子豆的制作過程。據柴奶奶回憶,其母親制作棋子豆前,總會提前挎上竹籠、扛著鐵锨,前往村東頭的老土崖尋覓優質黃土。這種黃土呈微白色,質地細膩松軟,經砸碎過篩后,蓬松如面粉,散發著獨特的黃土氣息。后來團隊了解到,黃土富含鉀、鋅等多種微量元素,《本草綱目》中亦有“壁土拌炒,借土氣助脾”的記載。
在制作工藝上,柴奶奶先在醒好的酵面中加入面粉、食鹽、茴香等,再倒入適量溫水,反復揉搓成光滑面團;接著將發酵好的面團搟成厚度適中的面餅,切成寬約1厘米的長條,再分割成小方塊面丁,撒上干面粉防止粘連,放置在案板上備用;炒制時,把篩好的黃土倒入鍋中,以柴火加熱,待黃土手感發燙,便將棋子豆倒入熱土中,用文火緩慢翻炒,同時不斷攪動。
在與柴奶奶的交流中,她流露出內心的擔憂。隨著農耕文化的變遷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這一承載著鄉愁的“豆豆節”可能會在歲月長河中逐漸被人們遺忘,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已不了解家鄉這飽含深情的棋子豆。在她看來,被淹沒或許并非最可怕的,被遺忘才是真正的危機。
面對這一現狀,棋韻團隊深感責任重大,不愿看到這充滿溫情的棋子豆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也無法接受傳承百年的土炒工藝就此失傳。他們秉持著“冀以塵霧之微補益山海,熒燭末光增輝日月”的信念,決心為土炒棋子豆的傳承與發展以及家鄉的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這顆小小的棋子豆,不僅是一道美味的零食,更是非遺文化的生動載體,承載著揮之不去的鄉愁記憶,值得被更多人知曉與傳承。(通訊員:鄭清月)